我今天看一个报道,在偏远的地方还有人结婚闹洞房,你见过最过分的闹洞房是什么样子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这儿还闹洞房,哪时以***语录为开头,我们这儿有个常赞房的人小号叫:调羹嘴。在赞房中嘴巴说错了:人总是要死的……。结果闹房大喜事搅乱了,新娘在第三年真的因生娃而死了。这事儿到现在许多人还经常提起这桩不利之事。教训,后悔……
闹洞房,是一种传統的民俗文化,无所谓过分不过分。有的地方,洞房闹不大和无人闹都说明这人家在村里创的面不行。因此,结婚这一天要的就是一个“闹”字。我们这里有一种说法:媳妇上了床,公公大伯来闹房。足以说明“闹”的程度。这一天,不论辈分高低,都可以闹,以后就不可以了,长辈就得按套了。现在仍然有闹洞房这一习俗,只不过人们的生活节奏快了,没那么多时间去闹騰罢了。
我以前在企业宣传部工作时,任宣传干事,有摄像机,照相机设备,所以常常工作时间之外,帮助拍些婚礼现场,因此见过很多婚闹。婚闹现场有很多超过了人生忍耐极限有,真不像朋友,而像仇人般的报复。我见过最过份的,是寒冷天,将新郎的衣服拔了,在外敲锣打鼓***,还捆绑在电线杆上戏弄。以致新郎父母见不下去了,出来制止。我也很恨这些行为。不认为这是朋友所为的现像。
谢邀简答。命题“最过分的闹洞房是什么样的”?这也是笔者乡愁的记忆,今儿一叙也算怀念往事。
大约在半世纪前,闹洞房在乡村较普遍,也是民间风俗习惯,但其中也有不少文化底蕴展现。
闹洞房大都是同辈中年龄较小者,说个笑话逗个嘴,取个乐;或者是姑嫂相互赞美、奉称夸奖,以使新人尽快溶入家庭;也有街坊邻居爱热闹者,去挑逗一对新人,引起洞房笑声不断。
新婚燕尔闹洞房,一般说是“三天不分大小”,其实并不然。头天说笑玩闹到深夜,吃完主家的酒席,就散伙了。如第二、三天再去闹,家中一***会阻拦的。当然不是说“大小不分”,主要是说闹洞房人多点好,人少了显得的冷清。如是村庄的独门小户,这要张罗多去几个人呢!
应题意,今儿说一件弄洞房的高手。那时,我在故乡农村,有个叫“二臭”的王姓青年,他闹洞房变着花样,使新婚小俩口又怕又尊重他。“怕他”是防不住他的闹法;“敬他”是不让他出格。因此,村里人躲不走他,但也不敢惹人。
记得当年是村里的小先生(农村医生也称先生)典礼,提前请他喝了喜酒,并说:“二臭哥,闹洞房时行行好不要出格,照顾啊”!“行、行、行,到时我不进屋就是了,你俩尽管放心!”
新婚大喜之夜,果然二臭沒见人来,小先生俩人忐忑不安的心总算平静下心来,说了会悄悄话,双双就准备就寝。小先生刚躺下,又翻身下床,打开衣柜门瞧瞧,又爬到床下看看,媳妇说:“这是看啥?”“这地方都是二臭闹洞房藏身处,这小子心眼多着呢!”看到这两处无人,才又上床去。一夜间,小俩口正要亲热,一会儿听到“喵、喵”猫叫声,又一会儿,又听到石头落地的声。新婚的小先生俩口,又是谁在闹洞房?兴许不是二臭吧。
第二天,生产队干农活歇响时,有人说:“二臭哥稀罕了!昨夜你沒去闹洞房,可吃亏了!”谁知,他言道:“提前堵了我的嘴,但沒有堵住耳朵啊!”于是,就描绘他听小先生洞房生活的动静。原来,二臭闹洞房时的确没进屋,但他爬到人家洞房顶上,等夜深人静时,他悄悄掀开房顶上的气眼(屋顶上跑烟跑气处),用耳朵贴住,听小俩口的窃窃私语。难怪他说的那么仔细,谁抱谁推,说啥话一清二楚,害得小先生又摆了一桌酒席,堵住了二臭的臭嘴才罢。
想想那时的二臭闹洞房,那怪笑嘴脸的模样,总是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