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有多少历史名人?
孙诒让(1848年9月16日-1908年6月20日),幼名效洙,又名德涵,字仲容,别号籀庼,浙江温州瑞安人。中国晚清经学***、爱国主义者和著名教育家,与俞樾、黄以周合称清末三先生。有"晚清经学后殿"、"朴学***"之誉,章太炎称他"三百年绝等双"。
夏承焘(1900-1986),字瞿禅,晚年改字瞿髯,别号谢邻、梦栩生,室名月轮楼、天风阁、玉邻堂、朝阳楼。浙江温州人,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和教学,是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的一系列经典著作无疑是词学史上的里程碑,20世纪优秀的文化学术成果。胡乔木曾经多次赞誉夏承焘先生为"一代词宗"、"词学宗师"。
苏步青(1902年9月23日-2003年3月17日),浙江温州平阳人,祖籍福建省泉州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数学之王"。
夏鼐(1910年2月7日-1985年6月19日),字作铭, 浙江温州人,考古学家、埃及学家,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古学的奠基人之一。曾获获英国学术院、德意志考古研究所、美国全国科学院等七个外国最高学术机构颁发的荣誉称号,人称"七国院士"。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出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市,中国当代文学家、教育家、国学***。他精研儒、释、道,将中国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除此之外,对于医学、卜算、天文、拳术、剑道、诗词等皆有专精。南怀瑾著述丰富,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等三十多种著作,曾被译成八种语言,影响中外。
一缕清风沁人心,抚于案上闲自适!大家好,我是清风抚案!如果喜欢清风文章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并点点赞哦!
温州,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而温州人,更是被成为“东方犹太人”。虽然前段时间,关于温州,人们大多的印象都是“江南皮革厂”。
但是,温州历史上人才辈出,被人们铭记的,更应该的是那些为社会文化做出贡献的历史名人!
言归正传,清风为大家介绍下温州历史上的名人!
✧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在中国历史上,与诸葛亮齐名的谋臣,不可不提起刘伯温这个人。形容诸葛亮的形容词如,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等等,同样也可形容在他身上!
更令人惊奇的是,他的一首《烧饼歌》预言出了后世很多事情的发展方向,虽然其真实性有待考究,但是也侧面反映出了这个人在人们心中的超群能力!
我国浙江温州,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成为浙江的领头羊,有人说,温州人只会赚钱,其实不然,温州人杰地灵,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光是明朝就有好几位历史名人。
明代“张璁”(公元1475~公元1539年)浙江温州府永嘉人,明代政治家,文渊阁大学士,“钦明大狱录”记载,明朝嘉靖年间的重要人物,官至内阁首辅,世称“张阁老”,曾经前后三次在朝为相,因在位其间清正廉洁著称。
刘伯温,(1311年7月~1375年5月) ,今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明朝开国元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明初扶佐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了明朝,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之说,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
章伦,(1413年~1483年)温州乐清人,名代名臣,正统四年(1439年),官授南亲礼部主事,景泰年间升任礼部制郎中,好直言,不为朝野上下喜欢,在礼部侍郎位二十年没有升迁,(1483年)辞官回乡。
温州做为数学家之乡。
众所周知中国人数学强,浙江人数学很强,温州人数学尤其强。在一个时期内,国内主要大学的数学系系主任有三分之一是温州人。温州的历史名人,单从数学家来说。
第一代数学家:姜立夫,到苏步青、李锐夫、潘廷洸、柯召、方德植、徐贤修、徐桂芳等;
第二代数学家:白正国、项黼宸、徐贤仪、杨忠道、谷超豪、张鸣镛、张鸣华等;
第三代数学家:胡毓达、项武忠、项武义、姜伯驹、李秉彝、陆善镇等。
温州有不少历史名人,介绍几位非常有名的温州名人以飨读者。
▲陈铁君(1917—1961),温州苍南县五凤乡人。1937年入党,开国少将。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浙南平阳县游击队队长,闽浙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闽浙游击总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战时期,曾任新四军军部教导队教员,第2科科长,新四军第1师2旅副参谋长,新四军第1纵队参谋长。
***时期,曾任华东军政大学教育长,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副参谋长,第七兵团副参谋长,第十兵团兼福建军区副参谋长。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训练部军事***训练局第一副局长,代局长,训练总监部***监察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张忍之(1909—2002),浙江温州瑞安人。1927年入党,浙江省第四、五届政协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在瑞安永嘉区委、团县委、中心县委工作。曾任上海永安纱厂地下党支部书记,秘密从事革命活动,两度被捕入狱,被关押7年之久。
革命战争时期,曾任新四军驻温州办事处副主任,浙闽赣红军干校校务主任、政治课教员,浙江台州特委常委,米脂县委组织部部长,松江双城县委副书记,辉南中心县委书记等职。
书店都去哪儿了?
上世纪爱书人和文学青年喜欢逛书店,那时候书店很朴素,而且很单一,一种是国营的新华书店,另一种是街边的铺子,有的甚至就是晴天外面支出去的一个摊子。
但随着网络发展,电商崛起,特别是大的电商售书平台,改变了人们的图书购买方式,书店的人流量大幅萎缩,曾经每条街都会有的小书屋、书摊,都到哪儿去了呢?
一些头脑灵活的书商,把自己线下的书店也开到了网上,通过某宝、孔某等网络平台,早早地转型成功,也开始积攒了人气和美誉,成为爱书者收藏夹中的一员。
仍然在线下卖书,但不只卖书,还卖饮料、咖啡、轻食甜点,相信这样的书店你也见到过,它们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有的已经发展成了连锁,像方所、西西弗等已经成为年轻人休闲的场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确实存在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协调的情况,突出的表现在饮食、洗浴、***以及各类消费等物质层面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繁荣,而书店、报刊摊点这些文化阵地则处于不断萎缩、消失的尴尬境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既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支撑,更为重要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引导力和推动力。因此,文化阵地建设必须加强,决不能丢失。
书店都去哪儿了?这个问题问得好!
书店越开越少,做为国家主体书店各地的”新华书店"也越来越不景气。靠出租门面养活职工的现象也不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觉得有这么几方面原因:
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的方便性使人们对书店的光顾越来越远。过去人们只有在书本中学到的知识或查阅到的资料基本都能在互联网查到,简洁便宜。
二,手机的普及改变了人们读书的习惯。现在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越耒越强烈;例如买卖交易,购物支付,社会交流,了解时事,写作和读书。无论过去和现代的***,还有网络***基本从手机上都能阅读到,既方便又实用。
三,人们的价值观也在改变。目前我国的图书价格总体还是贵,很难让广大消费者接受!真有些望而却步。加上二,三线城市书店的售书往往品种少而发行不及时,门可罗雀是必然的。
四,网购书也直接影响实体书店的经营和存在。
虽然实体书店的存在面临种种困难,但广大读者对它还是有很殷切的需求。这就要求实体书店动脑筋想办法,打破陈规,从服务读者,为读者着想,加强与出版界的联系,进行紧跟时代步伐的改革。目前有的一线城市的实体书店从更加亲密广大读者出发,进行了一些探索性改革。如同图书馆连在一起,以读书交流,互相荐书,作家和读者互动耒促进实体和网上销售。还有开展收购,买卖旧书及杂志业务。同时,从书店装修,布置安排上更加亲民化。这些都能为实体书店的存在加分。
书店绝大部分都关门了。
记得九十年代初刚到出版社工作,出版社安排我到成都图书批发一条街……忠烈祠西街去为社里开一家图书批发门市部。那时的图书一条街生意之火爆,堪称成都一景。每天早上九点钟一开市,狭窄的小街上就人头蹿动,车水马龙,来批发图书的零售商,把批发门市挤得水泄不通。
我们是文艺类图书,在那个年代最受零售商亲睐。记得当时我们社最畅销的图书是钱钟书的长篇***《围城》,外国***《廊桥遗梦》,金庸、梁羽生的武侠***。
那时成都的书店、书摊、书报亭几乎占据了各个街头巷尾,而且生意兴旺。在那个年***图书的个体户都做发了。
因为那个时代没有网络,音像制品都是奢侈品,一般人消费不起,电***道屈指可数,人们更多的是通过图书、杂志、报纸来获得知识和信息,所以图书市场十分火爆,国营、私营书店林林种种铺满大街小巷。
如今三十年过去了,今天的中国,已发展成为网络极度发达的国家,手机拥有量世界第一,***手里都拥有一部信息接收器,可以通过手机以最快的速度、最经济的方式获得大量信息和知识,不必再使用图书报纸这类成本较高,信息传递速度较慢的纸质印刷品,因此,买书的人越来越少,书店自然就开不下去了,纷纷关门歇业。
当年红极一时的成都忠烈祠西街图书批发一条街早已改弦更张,被其他朝阳产业占领了。
看到图片上当年卖得最火的***《围城》,禁不住让人怀念曾经的图书批发一条街。
现在的市民喜欢在网上阅读,喜欢在***大声歌唱,喜欢刷微博,逛淘宝,打游戏,喜欢去足疗店让人家伺候自己。很少有人去书店看书或买书了。正如实体商店被淘宝店铺打败一样,传统文化商业体也在互联网时代遭遇了滑铁卢。书店也被电子书逼的无路可走,只能选择消失,或者躲在某个黑暗的角落里。在风行碎片化阅读与短***欣赏的时代,许多书店倒闭,一些出版社也逐渐萧条,举步维艰。在社会上为事业打拼的人没有时间看书,他们要加班,要巴结领导,得跟得上金钱的脚步。以书店形式存在的传统业态,正在消亡。
书店已经进入全新的商业时代,出版社呈现是两种状态,一种是积极改革,不仅在选题上市场化,更把每本书进行项目化,KPI直接和工资挂钩,也有的出版社成立了自己的新媒体事业部或创新事业部,优质出版社并不缺乏,像中信、机械工业出版社、新星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等都做得很好。”而出版社呈现的另一种状态,可能有历史的原因,转型很难,改变很难,优秀人才只能选择离开,留下的只能是守摊,而不能开疆。网络文学的竞争不在销售,而在读者的阅读量。一部受读者追捧的作品,会先在互联网形成话题,作者尚未创作更新,读者已经期待下一章节的到来。在反向选择中,优秀作家成为庸中佼佼,而他们的作品现在都被称为“超级IP”,是***公司趋之若鹜的投资目标。而出版成书籍,往往并不是这些网文作者最初的目的。